腸胃及肝膽疾病 大腸癌 胃癌 肝癌 慢性乙型肝炎 糖尿病 肺炎球菌 慢性乙型肝炎知多少?

乙型肝炎(Hepatitis B)是由過濾性病毒引起的疾病,患者身體內的病毒會在肝細胞內複製,激發身體免疫系統對抗病毒,損害肝臟功能。

乙型肝炎主要是通過乙型肝炎帶菌者的血和其他體液的接觸而傳染的。一般會通過血液、性交或皮膚上的小傷口或粘膜而傳播。而共用指甲刀及刮鬍刀亦會感染此病毒。

而最常見的是透過母體所傳染。大部份患者早期並沒有任何病徵,所以許多患者都不知道自已已受感染,通常要透過血液測試才會發現,甚至是肝臟功能開始衰退,或出現肝硬化、肝衰竭和肝癌的徵狀才發現。

如果確診乙型肝炎,該如何治療?

慢性乙型肝炎治療的主要目的是抑制病毒複製,減低出現肝硬化或肝癌的機會。治療藥物分兩大類,分別是免疫調節劑和抗病毒的藥物。

免疫調節劑包括傳統干擾素及新一代干擾素(聚乙二醇干擾素α2a),這類藥物能直接阻止病毒複製,並透過刺激人體的免疫系統來清除病毒的注射物,治療期為一年。

口服抗病毒藥物如拉米夫定(lamivudine)、阿德福韋(adefovir dipivoxil)、替比夫定(telbivudine)及恩替卡韋(entecavir)、泰諾福韋(tenofovir disoproxil fumarate),作用是抑制乙肝病毒複製,從而令肝功能回復正常。然而,病人必須每天持續服藥方能得到療效。